坏妈妈育儿网

坏妈妈育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亲子 > 3-6岁 > 教师在干预幼儿同伴冲突时应多使用礼貌用语,多用商量协调的方式

教师在干预幼儿同伴冲突时应多使用礼貌用语,多用商量协调的方式

出处:情感汤先生日期:2023-02-19 10:38:20

教师适当干预幼儿同伴冲突有利于幼儿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表达能力有限,再加上缺乏交往能力,社会化发展水平较低,同伴冲突时有发生。一方面,冲突为幼儿提供了学习与人交往的“机会”,帮助幼儿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加快幼儿社会化进程;另一方面,如果幼儿之间的冲突没有进行干预而任由其发展或者干预不当,可能会引发一些负面作用,影响幼儿的人际关系甚至身心健康。

试想,幼儿之间争抢玩具的行为如果无人干预或制止,放任其发展,那么可能会发展升级成指肢体冲突,危害幼儿身心健康。

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的指导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发现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加以科学的引导,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且有利于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在交往中“去自我中心化”,更快的学会如何与同伴相处,尽快融入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

教师科学的干预幼儿同伴冲突也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人格的发展等等。幼儿时期的学习主要源自于模仿,在家里模仿家人长辈、甚至动画片里主人公的说话处事、待人接物方式;在学校里老师是幼儿的主要模仿对象。

尤其是对于托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语言发展处于爆发期,会模仿成人的讲话方式,所以教师在干预幼儿同伴冲突时对使用礼貌用语,多采用商量协调的方式而不是武断粗暴的干预,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小朋友的语言发展、社会化发展产生积极正面的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冲突观

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才能用正确的观念指导实践。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冲突观,才能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干预幼儿的同伴冲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的儿童观经过了一系列的革新,从古代的“儿童就是小大人”到中世纪的“儿童生而有罪”再到现在的“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具有自主化的人”。

儿童观的革新,也使得我们要用科学的儿童观来看待儿童,教师要将幼儿视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有自己的思维与想法的人,尊重幼儿的想法,不可将自己的思想凌驾于幼儿之上;这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幼儿,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建立幼儿主体地位,做到“幼儿主体,教师主导”。

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儿童观,可以通过业余学习、培训等途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如果对一个教师进行提问:对待一个班级的幼儿要怎样,那她一定会给出科学的答案:一视同仁。但是在现实实践中,教师在干预冲突时,难免因为幼儿平日在学校的表现而影响教师干预态度或是干预方式。

幼儿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而个性都具有差异性,班级里几十个幼儿总会有“调皮捣蛋的”、“横行霸道的”等“让老师头大的”孩子,也会有聪明伶俐、讨人喜欢的孩子;但是作为教师要认识并包容幼儿的差异性,在干预中多一份耐心避免自身的主观臆断影响对冲突事件的判断。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稳定他们的情绪,并为幼儿做好榜样作用,由于他们思维的特点,对他们提要求时最好提具体的某一要求而不要提一些抽象的要求;中班幼儿爱玩也会玩,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能够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在游戏中的基本冲突都能够自己解决,所以中班以上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度放手,在同伴冲突上给幼儿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处理;大班的幼儿有求知的欲望,而且个性初具雏形。

他们求知欲也体现在一些“破坏行为”上,比如拆开某一玩具想要看看里面有什么。教师如果不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的话会以为他们在搞破坏,可能会进行训斥制止打击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三、把握适当的干预时机与方法

教师干预幼儿同伴冲突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许多老师认为合适的时机应该是“以幼儿的肢体冲突为标志”,其实不然。我们说幼儿同伴冲突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那是因为同伴冲突可以帮助幼儿走出自我中心,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

如果幼儿之间发生同伴冲突,即使还没有上升到肢体冲突,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老师有效指导或者帮助的话,那么他们自行解决的冲突的效率可能也是低下的。所以我们干预的目的就应该是:让幼儿在同伴冲突中找到解决同伴冲突的方法,而不是制止他们之间的冲突。

在幼儿园中,同伴冲突随处可见且不可避免,教师制止他们避免肢体冲突往往是因为害怕幼儿身体受到伤害后,家长会对自己的工作有意见或者是以程式化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任务,这种干预幼儿冲突的方式效率低下,而且难以对其社会性发展有所帮助。

教师要采取适合的干预方法。教师要针对不同时期的幼儿或是依据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程度来选择适当的干预方式,幼儿从初入幼儿园的懵懂没有规则秩序感到慢慢有了集体规则意识,这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同幼儿家庭生长环境不同,社会性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这意味着,教师要进行干预幼儿的同伴冲突时,首先要对其社会化程度进行判定。

根据其社会性发展程度对其进行科学的干预和引导,冲突双方不知道如何恰当解决冲突时,需要教师为他们搭建强有力的“支架”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

如果冲突双方有一方社会性发展程度较高,相对能够采取较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同伴冲突时,教师应该给予幼儿一点时间,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法,锻炼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时间关系、场合关系等教师不得不快速制止幼儿同伴冲突,我们可以采取折中的办法,暂时制止冲突,事后教师对其进行教育,让其明白对错,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为其提供解决此类冲突的办法,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四、加强班级老师的配合程度

一个班级里的三位老师是一个整体,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有序地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此外,主班老师和配班老师的配合程度,也会关系到各项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影响到对幼儿同伴冲突的干预效果。

一般情况下,主班老师是一个班级的主心骨,掌握班级里大部分的“话语权”,且对班级里的一切负主要责任;而配班老师会辅助主班老师,弥补主班老师的一些工作。有时候,如果班级工作量过大、工作分工不明确,可能会导致主班配班之间有分歧,互相推诿责任,影响到对幼儿冲突的干预。

如果主班和配班在工作中密切配合,配班老师就会弥补主班老师在工作中难以顾及的地方,这样既保证了教育计划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又有利于教师取得干预幼儿同伴冲突的正向效果。笔者在幼儿园实习期间就曾见到过这样真实的案例:笔者实习所在的幼儿园里主班老师负责上课,而配班老师主要负责配合主班老师,帮助主班老师做一些教具环创等。

幼儿园里其中一个班级的主班老师将一些杂货都丢给配班老师,觉得配班老师就是来辅助她的,所以要为她服务,听她的指挥;而配班老师觉得自己很累,平常的教具环创要自己来做,班级也是自己来带,中午还要看午睡,所以觉得不公平。两个老师对此有了意见分歧,意见慢慢积累,有一天终于爆发了,两人双双去找园长哭诉。

其实在一个班级里,每一位老师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做到三位一体,相互配合,共同保证教育指导的全面性和幼儿游戏的安全性,教师之间加强联系和沟通,灵活地进行角色定位和调整,有效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对幼儿提供多方面的的帮助与支持。

五、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

一般在幼儿园中,针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的培训和教研活动不枚胜举,但是专门针对教师科学地干预幼儿同伴冲突的教研活动几乎没有。像笔者所在的幼儿园,每周都有教师的教研会议,但是都是针对一些关于师德、教学素养以及运动和课程的会议,没有涉及到教师如何对同伴冲突进行干预。

而在幼儿园中,同伴冲突几乎是幼儿社会性交往的常态,是幼儿交往中特别高频的事件,然而,一些老师缺乏干预经验,不能够科学有效的对幼儿进行干预;还有一些老师没有意识到同伴冲突对幼儿交往的重要价值,只是将冲突事件视为错误的、不应出现的事件而草草干预,快速结束。

因此,笔者建议幼儿园方面,在进行培训时,不仅要注重对教师理论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更要注意立足实际,从实用性技能出发对教师进行培训,尤其是对教师进行科学的干预幼儿同伴冲突方面的培训,选取生活中的真实性案例,将理论联系实际,最终提高幼儿的社会性水平。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