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妈妈育儿网

坏妈妈育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用品 > 婴儿奶粉 > 有多少中国家庭正在被洋奶粉榨干榨净!

有多少中国家庭正在被洋奶粉榨干榨净!

出处:香港财华社日期:2022-01-09 11:35:58

“再苦不能苦孩子”,每一对中国父母,相信对这句话都深有体会。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蹒跚学步到懵懂认知,倾尽所有为孩子提供最好的衣食住行玩,这种盲目比拼的养育观已囿住了数以万计的中国家庭,但也有不少商家从中寻得了发财良机。

奶粉便是其一,作为孩子的“第一口口粮”,有着刚需、高频、周期长、单价高等特点,对商家而言,简直就是童话故事中那头“吐金币的驴子”。而在“最好”养育观的裹挟下,不少洋奶粉品牌利用中国家长“尽量给孩子最好营养”的心理,将同质化产品分成三六九等,并贴上“高端”、“原产”、“原装”、“多功能”等标签,一边大言不惭地鼓吹高品质,一边尽情提价在中国市场攫取高额利润。

“不养儿不知奶粉贵”

近日,香港NGO“全球化监察”发布了一份名为《榨干榨净——奶粉公司把牟利凌驾科学》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在欧洲哺育一个婴儿的成本每个月大概占父母月薪的1%-3%,而在中国,这项开支占月薪的15%-40%。

同时,报告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在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中,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父母每个月在配方奶粉上的支出全球最高,分别达到304美元和286美元;而英国父母每个月平均只在配方奶粉上花费82美元。

NGO报告:不同市场哺育婴儿的成本

究其原因,奶粉公司为了牟利,即便是同一品牌,他们的定价差别也可以很大。以达能的爱他美白金版1段为例,在英国、德国和中国均有出售。在英国,该产品每800g售价是12英镑(约17美元);在德国,价格稍高,一罐800g的爱他美白金一段售价为20欧元(约24美元);在中国是一罐900g的奶粉售价却要365元(约55美元)。

“同粉不同价”的洋品牌

显然,洋品牌在中国采取了“同粉不同价”策略。但在这背后凸显的则是国人因为“三聚氰胺”事件对食品安全极度恐慌,洋品牌抓住机会,趁势抢夺市场话语权的事实。

从2007年开始,洋奶粉品牌就一步步地将中国市场变为自己的“主场”,市场份额从40%到50%,再逼近60%。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及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几乎都被洋品牌垄断,国内奶企即便如伊利、蒙牛等巨头,也只能避而远之,远走他乡在三四线城市谋得一线生机。

中国市场洋奶粉占有率 图源:网络

在这种强大的市场优势面前,又受到国人的狂热追捧,洋品牌其“猖狂”的本性开始显露。从2009年至2015年间,各大品牌如雀巢、达能、雅培、惠氏等,大都进行了5-8轮涨价,部分品牌的调价幅度更是达到50%左右,全然不顾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其涨价理由也不外乎是成本上涨、配方升级等“老调调”,但同一时间洋品牌的毛利率“高歌猛进”至60%-85%,和国内奶粉企业入不敷出的境况相比简直就是人间与炼狱。对此,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即便不涨价,洋奶粉的毛利率也在60%左右,成本上涨的理由根本说不通;至于配方升级,所增加的微量元素摊薄到每一罐奶粉上,对于成本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

所以说,涨价只是获取超高额利润的一个借口,但转嫁到每个中国家庭身上,却成了一笔难以承受的养育成本。

在一轮又一轮的涨价浪潮中,我们敬爱的不少洋品牌也渐渐迷失在了利润的漩涡中,眼前只有如雨后春笋般疯长的利润,初心早已抛在脑后。为了更大限度地攫取,洋品牌们纷纷将同质化奶粉以包装、配方、功能、产地、原装等细微因素做细分,然后大打“高端”、“超高端”等营销牌,借机营造出“以产地论优劣”、“以价格论品质”等一系列“高价陷阱”,并在层层加码之后交由消费者买单。但遗憾的是,被畸形养育观冲昏头脑的消费者并不知道这些眼花撩乱的“噱头”几乎就没有考虑营养科学和有益健康的因素。

另一边,觊觎洋奶粉的高额利润,贴牌生意也在悄然兴起。据统计,目前在国内销售的所谓澳大利亚奶粉品牌和新西兰奶粉品牌有130多个,但80%都是贴牌生产,在国外鲜有所见。早些间媒体也有报道,只需交5100元就可贴新西兰奶粉商标,只需花一万多元,就可拥有一个原产地新西兰的品牌。

各种乱象之下,当下的奶粉市场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好在随着“最严奶粉新政”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制落地,“任何乳企不得超过3个系列9种产品配方”的规定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将把那些靠推出花式配方乱涨价、浮夸营销“迷惑”消费者的企业清出市场,竞争也将回归配方。

■ 作者|董虹

■ 编辑|徐冰莹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