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妈妈育儿网

坏妈妈育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怀孕 > 优生 > 杜月笙出生赶上过节,2岁时母亲离世,唯一的妹妹到死也没见过

杜月笙出生赶上过节,2岁时母亲离世,唯一的妹妹到死也没见过

出处:天雪聊历史日期:2022-04-08 12:12:52

杜月笙,经历民国、新中国建国两个重要时期。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大背景下,无论别人评价杜月笙好或不好,也很难一概而论来判定一个复杂多面历史人物。很多人都对杜月笙这样一个传奇人物都是相当敬佩。杜月笙他的一生经历,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只能留给后人评说。

在老上海浦东高桥镇,有一座杜家老宅。不是深沟大院,有的只是几间小平房,杜氏兄弟分别住在左右偏房。

1888年8月22号,老二杜文卿家里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巧的是这一天是中元节。

而孩子的父亲杜文卿还不在家,没办法,那时候男人总是要出去赚钱的。他此时正在杨树浦自家米店里,这生意也是好一阵,歹一阵,遇到生意差的时候,老婆朱氏还要在家门口找份临时工作做。

接到今天老婆生产,母子平安的消息,杜文卿这生意也不做了,连夜赶回去。要知道,这是杜家老二第一次做爸爸,有了儿子当然开心,可是此时的杜文卿又想着:“自己那个米店已是朝不保夕,现又添人进口,如何承担起这个三口之家呢?”

以前的人,似乎都是等孩子降生后,才去思考怎么养活孩子的问题。而现在大家要先思考养不养得起,再要孩子。其实,生下来都能养活,只不过投入的成本不同,孩子的未来也将会有很大的区别。当然,大多数父母都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基础。

那么既然有了儿子,也是该给他取个名字了。杜文卿首先想到的是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中元节。可是,谁家小孩取这样的名字啊。

也怪自己读的书不多,关键时刻总想不到好名字。不过,此时正好明月当空,慢慢升起。杜文卿是灵机一动,随口一句:“月圆之日出生,就叫月生吧。”

老婆朱氏也觉得不错,就叫起了小月生。后来在大上海混出了个人样后,杜月笙专门请章太炎给自己加的字号:“姓杜,名镛,字月笙。”这里为了方便,我们索性全文都用杜月笙吧。

在杜月笙一周岁后,即1889年的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不打招呼的就来了。一开始是瘟疫,后来又是连连不断的暴雨,让大家伙的日子过的那叫一个艰难。

事实证明,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碾压一切时,总是携带着病毒,战争。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他们的希冀无非都是安居乐业。

在高桥镇的朱氏更是过不下去了,于是简装行李,抱着杜月笙就往杨树浦走。心想,自己好歹也是个老板娘。

这就路上无话,待朱氏来到丈夫米店一看,这才知道,原来生意现在这样的不好做。原始米价一直在涨,这对于有实力的大商家来说,只需囤货,等到好时机再拿出销售。

而对于小商贩来说,只能快进快出。因为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和仓库,你扛不起,只能用现钱再去进货。就算是这样,随着米价不断新高,有时进货的价格都比自己售价还高。

这样的情况,已经接连好多天了,店里周转的现金是越来越少,眼看一家三口就要喝西北风了。而此时,朱氏恰巧又有喜了,摆在眼前的,就是夫妻俩如何打破目前的困境。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似乎正在风靡一时。而对于这位我认为可以称得上大人物,却恰恰是民间底层的生活让他不拘一格。不知该感叹时代变迁,我们没有出生在波诡云谲的年代,还是因为我们自身的个体差异,比如说格局不够大造成的平凡平庸。

正好,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杨树浦这里也已经慢慢是中国较早的工业区了。这里的工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尤其是纱厂现在大量招聘女工人。朱氏一合计,就想去纱厂挣个现钱。

杜文卿一听,连忙摇头。要知道朱氏现在还怀着孕,小杜月笙还要吃奶呢。可是又仔细一想,如今家徒四壁,又没有什么进账,等于坐吃山空。老婆朱氏也表现出营养不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最终,还是抵不住老婆朱氏的软磨硬泡,杜文卿只能含泪同意。不过他表示,等这阵子过去,生意好转后,再叫老婆回来。可是谁曾想,在那样一个压榨剥削的工厂里做工,更加消耗了朱氏最后的那点力气。

那时社会正处于封建王朝与“新社会”的变更期,处于不稳定、混乱时,但无论怎样,受苦的永远只有平民百姓啊。

到1890年,杜月笙已经两岁了,可是上海又来了一场霍乱,弄得人心惶惶。而此时,杜月笙的妹妹也赶着点来了。母亲朱氏虽然没有染病,但是由于原先本来营养就不好,这次生下女儿后更是精疲力尽,一口气没缓上来,就这样离开了。

杜月笙的父亲杜文卿在妻子撒手人寰的时候心里一定是悲痛万分的,一个普通老百姓,在天灾人祸横行的年代,遇到这样的事就是“命里注定”。

带着悲痛的心情,杜文卿花光所有积蓄也只能买了一口白木棺材。匆忙带着两个孩子,护送亡妻回高桥镇。可是剩下的丧事,却没有多余的钱来操办了。

读者肯定会说,没钱可以借啊。这个杜文卿也想过,可是家里的人比自己还穷。最终也是没办法,杜文卿只好简单地把灵柩放置在杜家老宅附近的一块荒地上。

现在看来,旧中国的时代,医疗技术原本就差,且不说贫穷饥荒夺走很多人的生命,即便是一场疫病恐怕也是灭顶的天灾。杜文卿此时此刻是最无助的,可是他必须咬紧牙关,因为还有两个孩子需要他抚养。

回到杨树浦,杜文卿为求生计每天殚精竭虑,又要同时照看两个孩子,实在无法坚持下去。他思量再三,心想:“这样下去,这个没娘的小女儿也要饿死,还不如给她找个好人家保条小命呢。”正好,有个外地商人有意要收养这个女孩,杜文卿含泪把女儿交到对方手里。

等到多年后,杜月笙成为上海手眼通天的大人物后,也曾多次打听妹妹的下落。可是由于知道的消息太少,最终也没找到这个唯一的亲人。要知道,在那个动荡的年月,先不说会不会夭折,就算能够正常长大,又有怎么样的命运,真是不可而知。

说真的,茫茫人海寻找哪能那么容易,父母自幼双亡,妹妹成了唯一的希望,手眼通天到死也没有见到妹妹,留下的遗憾太多了。

每每读到民生艰难时代的描写,并没有感觉到时空的陌生,用感觉如影随形。不是我年纪轻轻故作深沉,我们的祖辈父辈都是饱受贫穷折磨。

最近听家里亲朋聊天谈论前半生,俗话说“三穷三富不得到老”,即使不再是战乱年代,他们的成长也伴随着国家年幼时的贫苦,我有时畅想,太平盛世经济发展,好比古时朝代鼎盛时期的前期,我们这代人或许生逢其时,也许一生会顺遂些。

资料整理于网络

(未完待续中,更多精彩内容还在更新,请多多支持)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