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妈妈育儿网

坏妈妈育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怀孕 > 优生 > 中元节,身处都市的异乡人,对你触动最大的是什么?

中元节,身处都市的异乡人,对你触动最大的是什么?

出处:听风吹麦浪日期:2023-02-16 10:34:37

《遥远的乡愁》之十三

1

晚饭后,下楼到小区走走,看到一些僻静处有火光,还有人影。心里疑惑,走近才看到,是有人在地上划个圈圈,焚烧着纸钱,有人蹲在火光前低声念叨着。

才恍然意识到,中元节到了。于是,悄悄走开。

随着现在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逐渐汇集到城市里来。但是,那些缠绵的乡愁,还是会萦绕在他们心头。只有在这个节日,才能寻一僻静处,纸烛照天烧,寄托他们心中对祖先和故土的难舍之情。

在中国的农历七月份,有两个靠得很近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和中元节,且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诞、少女节、女儿节,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表达已婚男女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元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中元节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2010年5月,文化部将“中元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七夕是说鬼话给人听,七月半是说人话给鬼听。”

这句话,是最近在网上很流行的一句话。一笑之后,感觉也颇有道理。

姑且不论这句话的前后句,但后半句却勾起了无尽的思绪——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馒头……”小时候,随着童谣的歌声,年关也就到了。

大年三十,各家的女人们忙活完了一点可怜的年货,还要想着喊男人端着一碗丸子,去村口烧几张纸,简单祭祀一下,“喊祖先们回家过年”。等过完年了,还要“再将祖先们送走”。

“除夕酒肉摆桌前,放炮焚香燃纸钱;双掌合十三跪拜,祈求先祖保平安。”

童谣声里,孩子们对“请祖先来家里过年”这些事不感兴趣,感兴趣的就是盯着碗里的贡品。等大人“请来爷爷奶奶和祖先们回家”,碗里的丸子就可以抢着分吃了。

三十晚上,等饺子下锅,大人预备的鞭炮就可以放了。

那时候的鞭炮,有20头、50头和100头的,再穷的家庭至少也要买两挂炮,一挂留着大年三十晚上放,一挂留着大年初一早上放。好点的家庭就多买一挂,初二早上上坟祭祖时放一下。

大年初二凌晨,凛冽的寒风还在席卷着北方的原野和村落,各个村口已响起了连绵的鞭炮声,硝烟在晨风中翻滚着,炸开的纸屑随风飘散,落在坚硬的地面和积雪上。

一些抹着鼻涕的小孩子,在纸屑中寻找着没炸响的哑炮,捡起来装在破棉袄的口袋里,等抽时间了再来榷开了鞭炮,点燃里面的火药取乐。

鞭炮的响声,将越来越的人聚集到这里。

看看人差不多了,族长说一声:“走吧!”于是,浩浩荡荡的人群,踏着年前厚厚的积雪,从村子的各个出口出来,向积雪覆盖的原野进发。

3

大年初二祭祖,是北方人绵延了无数辈的习俗。上坟的时候,去的人都是男丁,也就是男子和男孩子去,妇女和女孩子是不准在这天跟着祭祖的。

上坟时,每人都拎着一个小包袱或者袋子,里面都是草纸(方言:烧纸),是上坟时要用的。有的人还带着铁锨,要给祖坟上添点土。

偶尔,也会有人没带着烧纸。有的是因为年前忘记买了;也有的是生活太困难了,实在买不起。即便没带烧纸,但还是要跟着大家去上坟,至少去祖坟前磕个头。

对这些人,大家就私下议论:“上坟不带烧纸——糊弄老的(方言:老人、前辈)”。后来,这句话也成了对不孝顺的人的一句评论。与此相关的还有一句歇后语是“坟头上烧报纸——糊弄鬼啊!”

从村口分散出去的一群群人,都是以家族为单位。

一个大的家族从祖坟上开始祭祀,之后再慢慢分成几个支系。到最后,就一小群一小群地到离自己最近的亲人坟头上烧纸,之后再散漫地回去吃饺子。

老家的祖坟就在村北的一片盐碱地里,我们称为“张家松林”。

据说,之前这里祖茔累累,松柏林立。只是前些年,这些坟头被平掉了,松柏也被刨挖走贡献给了大炼钢铁运动。但运动过后,张家的后人们还是依据印象,恢复了祖茔的坟头。只是,这些坟头也就只是一抔黄土了。

这片祖茔周围,都是我们生产队的地,后来一些年也分到了各户耕种。只是这片地太碱了,庄稼长得都像是“秃子头上的头发——稀稀拉拉”的。

后来,大家感觉辛种这几分盐碱地太辛苦,有时的收成还收不回来种子,也就没耐心再种。再后来,各家重新分了宅基地,这里也就成了各家的取土点,被挖成一个个大坑。

有拄杖老人见了,就挥着拐杖乱骂:“你们这些不孝儿孙啊,居然敢掘取祖茔附近的土,要遭报应的啊!”

看着“陈年的花生米——老仁(人)”,都气得胡子撅起来,后辈们往往一边“吭哧吭哧”地拉着装满土的车子,一边“哼”一声:“嘁,老糊涂了!不在盐碱地里取土,还到庄稼地里取土啊!”

有时候,还真会挖出来一些腐朽的棺材板、甚至冷森森的骨头,也不知道是哪位先人的。后人就慌忙将骨殖埋起来,双手合十地祈祷:“惊扰祖先了,惊扰祖先了!”之后,抓紧换个地方取土。

再后来,祖茔的那几个可怜的坟头,就像是汪洋中的几点“孤岛”。

4

每次上坟时,族长们都会介绍:“这里是我们的第几世祖某某某,是某年某年搬迁来的。”

据说,我们的祖先都是从山西洪洞县老鸹窝搬迁来的。说是某朝代山东大旱,导致十室九空,朝廷迁徙我们的祖先到了这里。

老人们还说:“我们的这支祖先的后人,小脚趾头都是两瓣的,还很软。只要脚趾头和我们一样的,都是我们一个族系的后人。”

为了证明祖先迁徙的真实性,很多族长还往往会提到一本能证明祖先是山西人的书——《山西疑难杂字》。

在北方,虽然生产队里的社员们文化水平都不高,但语言水平却很好,很多生动形象的字词很有代表性和地方性。但这些象声词和方言,连从曲阜师范大学毕业、教了一辈子书的爸爸都不知道怎么写,他就常叹息:“这些字的写法,怕是只有《山西疑难杂字》里才能找的到了!”

问起爸爸来,他说,《山西疑难杂字》里,记述的都是一些常用的方言字和象声词。这些字词,很多在《康熙大词典》里都查不到,应该是先民们迁徙时带过来的,算是原始土著部落的文字。

后来若干年,知道乾隆时代曾有一本《方言应用杂字》,揭示了山西晋中方言的语音和词汇面貌。今天的晋中话,正是那个时代晋中方言的继续和发展,反映了晋中方言乃至整个晋语的历史演变。

当时,这本书是作为童蒙课本来使用的。

后来,也曾见过一本民国三十年(1941)京都老二酉堂梓行的新刻校正音义的《方言杂志》,里面的很多字确实很生僻、也不认识。但是,不知道这本书是不是家族的长老们所说的那本。

只是,在当时,那本书也已经接近失传了。据说,只有族长手里有一本,还秘不示人。所以,这本书到底长得啥样子,很多人都没见过。况且,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更没几个人真正去关注这些“文化遗产”。

5

那时候还小,在野外的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就盼着早些回去,根本没注意族长们在说些啥。对自己的祖先渊源,也是感觉八竿子打不着,更是听不进去。

听到族长念叨完一尊坟头的祖先名讳,孩子们就用冻得像小红萝卜一样的手指,笨拙地从小包袱或袋子里扣出几张草纸来,抖抖索索地集中在坟头下面背风的地方点着了。

大家四面八方地围着坟头在雪地跪下,起起伏伏地胡乱磕个头,立即转到另外的次祖先的坟头上去烧草纸。

祭奠完祖坟,大队人马就开始分成几大支系,到距离自己最近的祖先的坟头上去烧。这些坟头已经不在祖茔那里了,四外分散着。慢慢地,人群越分越散、越来越少,一拨一拨地在雪野里各自去祭祖了。

有时候没注意,到自己祖先的坟头上时,小布包里的草纸已经所剩无几。

叔叔们就叮嘱:“以后上坟时,在祖坟上少烧点。祖坟上祭奠的人多,少烧点也没人注意,祖先也不会怪你。要多留点,到爷爷奶奶的坟上烧。不然,爷爷奶奶就会托梦骂你的。”

每当叔叔们这样说,就想起那句古话“暗室亏心,神目如电”,顿时感到脊背上发凉,连头发都竖起来了。

所以,此后类似的错误,也就绝不会再犯。

6

过年这几天,很多长辈或族长还都在堂屋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张很大的“宗堂”。厚厚的白纸上,是无数的黑格子,从上到下像金字塔一样地写满了很多名字。

从始祖开始,到下面的各世祖,在上面一目了然。

悬挂宗堂的目的,一是让列祖列宗在过年时,也来接受子孙后代的膜拜和祭祀;二是让子子孙孙记住列祖列宗的名讳,也算是一种家族传承吧。

我们家没有这样的宗堂,但爸爸却有一本厚厚的家谱。

那些年,这些家谱和宗堂也算是“违禁品”。平时大家都会藏着掖着的,只有过年这几天,才会拿出来悬挂或者翻看。

在那个破四旧的年代,虽然很多民间的东西和古董都被收缴、焚烧了。但每个人都有祖宗,即便乡里、村里的“领导们”也要祭祖,所以这些东西也就在运动的洗劫和激荡中,在“领导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下,多少保留下来一点。

只是,过完年,这些东西立马又被长者们收藏到炕洞或者旮旯里,直到下一年的时候才会“现身”几天。

关于家谱,每间隔一些年,族长们也会悄悄召集大家修改下,拟定下面子孙起名的“辈分”。

那时候,几乎每家都藏有一本家谱,这也是没有数典忘宗的证明。

我还记得,在我出生前后的几年,正好族长们重新拟定了下面十个辈份的字号,依次是“绍、之、令、兴、恒……”

那时候,只要才懂事的孩子,都要能背诵这十个辈分的排名。

不然,哪个长辈都可以得而“弹”之:只要背诵不出来,都可以屈指在这个孩子头上“乓”地弹一记,还不许叫唤。

那倒霉孩子还要自己摘了棉帽子,伸着脑袋老老实实地等着弹脑壳。哪怕愚笨点的孩子,被弹脑壳得次数多了,也能张口就来。

漫步在街上,或许真的是鬼节到了,人少店关门。说鬼可怕,可其实,大家都遇到过比鬼更可怕的人心。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清酒一杯,盛满了对亲人的思念;莲灯一盏,包裹的对亲人的挂牵!不能相见,只能祈福,希望你们在天堂。

没有病痛折磨,一切安好!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