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妈妈育儿网

坏妈妈育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怀孕 > 优生 > 靖康之变:第二次汴京保卫战未必不能打赢,但北宋一定要让自己输

靖康之变:第二次汴京保卫战未必不能打赢,但北宋一定要让自己输

出处:减水书生日期:2023-02-11 10:34:29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如果历史能假设,那第二次汴京保卫战,北宋有没有可能打赢?

具体到某一历史事件,谁也给不出“一定如此”的回答。所以,一切假设皆有可能,历史就是一个概率问题。只不过最后坍缩于一种可能。而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历史。

因此,我们不仅关注为何如此,即解释原因;也应关注怎么如此,即复盘过程。

解释原因是在思辨历史脉络,复盘过程是在品味历史细节。

脉络知其然,细节知其所以然。脉络与细节结合,才能在思辨中品味历史的种种丰富,获得一种讲逻辑、通人情的确定感。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

十一月二十七,金军进攻汴京东城墙的通津门,宋将范琼将金军击退。

闰十月初一,金军进攻进攻汴京东城墙的善利门,宋将姚友仲将金军击退。

粘罕的西路军这时候还没有赶到。所以,这两次进攻都是由斡离不的东路军发起。

斡离不的东路军基本延续第一次汴京之围的打法:不是大规模进攻,而是小规模试探;也可能很激烈,却形不成规模、打不出伤害。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斡离不这家伙不够凶狠、也不想凶狠。

第一次汴京之围,已经把钱都捞足。斡离不和东路军完全可以放马塞外、享受生活。但是,他们又被粘罕逼着再来一次。既然来了,而且来得如此顺利,那就继续敲诈。

打仗太累、敲诈才爽,这就是斡离不的汴京之围。

所以,北宋完全可以条件反射似的应对:一边打、一边熬,熬到勤王援军集结完毕,战争也就基本结束。只要宋钦宗和北宋庙堂的意志足够坚决,那大概率会把第一次汴京保卫战重复一遍。

但第一个问题是:官僚主义害死人。

第一波勤王援军被北宋自己拦了回去;第二波勤王援军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赶来。

城内兵力,主要是殿前司的七万人和张叔夜的三万人,而守城的准备却几乎没有。

而第二个问题更严重,那就是粘罕来了。

闰十一月初二,粘罕率西路军于抵达汴京城下。

斡离不的东路军驻扎在汴京东北向的刘家寺;粘罕的西路军驻扎在汴京南向的青城。青城是皇家祭天场所,相当于明清北京的天坛。

东西两路金军同时出现在汴京城下,而且在兵力部署上,实现了对汴京的夹击之势。

虽然经历过一次汴京之围,但北宋没有亡羊补牢。此时的汴京还是从前的汴京,甚至城防更为不堪。然而,女真人却做了充分的战后反思,并在第二次汴京之围补足了全部短板:

第一次没有重点,第二次则打在了北宋的七寸,猛攻运送漕粮的几个关键水门;

第一次未能封锁,第二次则仿效太原围城,在汴京城外广置营寨、实现了封锁;

第一次缺乏器械,第二次则提前做了准备,自斡离不抵达汴京后,金军就开始赶造大炮、鹅车和洞子等攻城器械。此外,还有北宋帮忙,送来了五百多门可以攻城的大炮。

北宋方面唯一有起色的地方,或许就是宋钦宗。

第一次汴京保卫战的时候,李纲一直请求这位皇帝登上城墙、鼓舞将士。这一次,虽然没有李纲,宋钦宗还是主动登上城墙、鼓舞将士,甚至不进御膳,跟士兵们吃一样的食物。同时,皇后和宫人用私房钱做了御寒的被子,让将军们分给士兵。

对于宋钦宗来说,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难做到;但对守城将士来说,这些与子同袍的举动,非常重要,有人甚至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闰十一月初二,两路金军会师后,立即发动大规模进攻,从东城墙一直蔓延到南城墙东侧。这些地方正是汴京的薄弱点。

闰十一月初二,宋将姚友仲在善利门击退金军。

闰十一月初三,宋将姚友仲在通津门击退金军。

闰十一月初四到初六,金军围绕善利门、通津门、宣化门持续进攻,宋将姚友仲改良拐子城,成功阻击金军。

闰十一月初八,宋钦宗下令从皇家园林艮岳拆选石头,用以解决守城炮弹不足的问题。

闰十一月初九,金军开始工程作业,在汴京护城河搭建“叠桥”,同时大量使用火梯、云梯、编桥、撞杆、鹅车、洞子等攻城器械。

闰十一月初十,宋钦宗再次登上城墙,甚至冒着箭雨、慰问士兵。皇帝的举动,再次鼓舞守城将士,甚至有人冲下城去与金军厮杀。

闰十一月十四,宋钦宗视察东水门,撤掉了组织不利的提举官李擢。

金军的攻城比第一次更猛烈,宋军的防守比第一次更悲壮。所以,汴京之战的大概率发展方向,就是胶着。

没有查到此次金军的相关数字记载。但两路加总则是第一次的两倍。所以,不低于十万人。金太宗下诏举国南征,女真人为此还设置了都元帅和监军。所以,准备更充分,规模也就更大,一般认为是十五万人。十五万人灭国稍显吃力,但围城则已不少。

所以,单冲这个兵力规模,金军就不可能轻易撤退。

北宋汴京守军数量比第一次还少,且多以弓手为主。第一次汴京之战,李纲能抽出四万人做预备队,而第二次仅有一万人做预备队。各地勤王援军,则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最能打的西军和主要将领已经让北宋坑得体无完肤。关键是女真西路军在抵达汴京之前已经逼退西军;北宋自己又拦回了一次西军。而其他地方的勤王援军,质量太差。

但汴京保卫战是生死之战,所以北宋打得过、打不过都得打。

那么,决定鹿死谁手的关键因素会是什么?

是意志。

远离本土的女真军团,只能拼意志。拼得过大获全胜,拼不过功败垂成。

困守汴京的北宋朝廷,也只能拼意志。拼得过苟延残喘、拼不过寿终正寝。

所以,生死系于一线的北宋,应该在意志上更胜一筹。金军的最坏结果是功败垂成,然后悻悻北返;北宋最坏的结果却是寿终正寝,然后死无葬身之地。

昏招迭出、兵力不足、准备仓促的北宋,也能靠意志取胜吗?

不用比附历史,单单比附当时,我们就能知道北宋肯定可以。

太原保卫战的时候,因为义胜军各种投降各种坑,所以粘罕的西路军闪电包围太原城。但是,张孝纯和王禀这两个家伙仅以三千胜捷军为家底,竟足足扛了二百五十余日。此时的汴京,除将近十万守军,还有几十万百姓,这就没有扛不住的道理。

官僚主义害死人,但官僚主义有力量。北宋的生命力极其顽强,比汉唐、比明清都有韧性。所以,末日的汉唐叫不动勤王援军、末日的明清喊不来勤王的忠臣,但北宋可以。

但凡汴京也能扛住二百五十余日,那北宋地方州府就是重新练兵,也能输送来几十万援军。即便勤王援军不能来或不敢来,女真人也做不到连续围城这么久。女真人之所以能够长期围困太原,是因为距离本土不远。打到一半,粘罕还能返回草原休个假、汇报个工作。但汴京之围就容不得女真人如此从容。

但恰恰在意志上,北宋出了问题。

因为宋钦宗和北宋庙堂直到此时还没有下定决心一定要打,他们始终保留着一个选择,那就是:求和。正是因为求和选项,让汴京军民失去了抵抗的意志,也让宋钦宗放弃了逃跑的机会。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