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妈妈育儿网

坏妈妈育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用品 > 婴儿奶粉 > 伊利蒙牛真像网上传的那样恶么?

伊利蒙牛真像网上传的那样恶么?

出处:日期:2020-11-27 10:25:24

来源:华商韬略

文 | 华商韬略 小 新

最近,网络上有人宣称伊利、蒙牛“操纵乳业标准”,引起了一场全民大讨论。

事实真的如此么?带着疑问,华商韬略实地探访伊利,试图一探究竟。

【1】

曾几何时,对中国人来说,喝牛奶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仅有奶牛12万头、奶山羊17万只,年产奶量21.7万吨,人均奶类占有量0.4千克,平均一个人一年还不到两盒。

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乳业一直处于匮乏期。

绝大多数省份,由于远离牧场和奶源,牛奶属于奢侈品,需要凭票供应。

当时,牛奶加工使用的是巴氏杀菌技术,保质期通常在4-6天。

奶源产地与人口分布不均衡,加之冷链运输等物流条件所限,仅有巴氏奶,想让中国人都喝上奶,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保质期的问题,南方各省几乎很难喝到牛奶,他们的乳制品消费选择大部分是乳粉和干奶片。

直到1999年,伊利集团正式组建液态奶事业部,国内首家规模化引入现代化液态奶生产线(常温奶),将牛奶保质期延长到6-9个月,南方人喝奶难的问题才真正得到改善。

伊利对超高温灭菌技术的引进与规模化应用,在中国乳业的发展历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让南方诸省以及没有冷链条件的城镇农村也可以喝上牛奶,让牛奶从高级营养品,真正意义上变成了大众消费品。

在那以后,中国液态奶开始高速发展。数据显示:由于技术限制,1995年,中国干乳制品与液态奶产量比是1比1,到2004年,这一比例达到1比5.6。

同时,常温奶开始迅速占领市场。农业部数据显示,1999年,中国常温奶和巴氏奶占液体乳比例,分别是21%和60%,到2004年变成了66.7%和18.1%。

到2008年,我国奶类总产量3236.2万吨,是1949年的149倍,人均奶类占有量由1949年的0.4公斤提高到25.9公斤。

这是中国乳业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2001年我国奶类总产量和牛奶产量双双突破1000万吨,2004年双双突破2000万吨,2006年、2008年先后突破3000万吨,6年突破三个千万吨级台阶。

可以说,伊利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中国人的饮奶史。

【2】

2010年,乳业国标出台时,一种观点认为是伊利和蒙牛操控修改国家标准,导致中国生乳标准大幅倒退。

从国家标准制定规范和当时的媒体报道看,中国生乳标准在初稿起草环节,70多位专家中有9位来自企业,包括三元、蒙牛、伊利、光明、雅培、美赞臣、达能、湖南亚华等,但从最关键的审评阶段开始,所有企业是不允许参与的。因此,两家企业根本不可能操控国家标准。

从企业利益角度看,中国生乳标准针对的是上游原料乳,尤其是奶农。国家标准只是一个行业的最低强制标准,对自身标准要求远高于国标的头部企业来说,基本不构成门槛,它们也没有理由去操纵降低国家标准。

如今看来,正是10年前,生乳标准的调整,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乳业,才有了中国乳业后来的发展壮大。

抛开当时历史背景并将此强行与伊利、蒙牛关联,真不知道是因为蠢,还是另有所图?

事实上,即便2010年中国生乳标准下降了,从全球横向对比来看,中国的标准仍旧不低。

综合蛋白质、脂肪和菌落总数三大指标来看,中国标准比美国、日本都严格,只是略低于欧盟标准。

但是,中国标准是宽指标、严执行,而欧盟则是严指标、宽执行。

中国标准是针对每车牛奶的强制拒收标准,只要不达标就拒收,而且必须倒掉。而欧盟则是以两个月内样本平均值为准,一次检测不合格通知企业,两次警告企业,到三次以上才会拒收。

单纯以国家标准来衡量乳业发展水平或乳品品质从来是个伪命题。从指标来看,日本的国家标准是最低的,可日本乳业难道就因此发展得不好么?

国家标准只是一个行业的最低强制标准,企业标准往往显著高于国家标准。

以伊利为例,公司有三条食品安全标准线:国家标准是基础标准,企业标准在国家标准基础上提高50%,因为产品指标往往是波动的,伊利还设立了第三条内控线,在企业标准基础上再提高20%,确保产品100%合格。

2020年上半年,伊利的生鲜乳平均蛋白质含量是3.28g/100g;平均菌落总数是1.77万CFU/ml,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和欧盟标准。

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牛奶各项指标是根据市场定位针对性制定的。以蛋白质含量为例,伊利纯牛奶为3.2g、金典纯牛奶为3.6g、金典有机纯牛奶和金典娟珊纯牛奶均为行业最高水平的3.8g。

对于伊利、蒙牛这样的大型企业而言,它们的产品远远高于国家强制标准。如果从绝对市场竞争角度出发,它们应该是更希望提高国家标准,打击那些产品品质不够高的中小企业,提升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心,而非降低国家标准。

【3】

7月28日,华商韬略实地探访伊利总部,看到了一个和网络传言中截然不同的伊利。

我们看到:

在伊利奶源基地,奶牛们每天听着音乐、享受淋浴降温,生活惬意。它们吃的是营养师特制的专属配方料,一天伙食费超过70元,喝的是纯净水,睡的是“软卧床”。

而它们只需要每天挤奶3次,每次1小时,每年挤奶305天。相当于一天工作3小时,每年还有两个月“带薪休假”。

在伊利,奶源基地100%实现了规模化养殖,工业挤奶完全取代人工挤奶。为了生产好奶,奶牛几乎清一色是引进的美加系荷斯坦奶牛,还掌握了从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到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的全球南北纬40度到50度的黄金奶源带。平均每头牛每天的产奶量高达35公斤。

在伊利液态奶生产基地,现代化生产线和机器人几乎替代了绝大部分人工。康美灌装设备和利乐灌装设备保证了全程高效无菌;运输用的是一台可以顶60个人工的码垛机械手;仓储环节,拥有亚洲自动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立体仓储系统……

伊利奶粉生产基地早已成为奶粉全球样板工厂,生产能力、生产技术、工艺设备、节能环保和质量管控均全球领先。所有原料一律采用全球前三或行业前三的顶级原料。

整个生产环节:伊利做到了7个100%:100%规模化牧场奶源基地;100%应用TMR全混合营养日粮技术;100%全株青贮和紫花苜蓿的使用;100%安装和使用精准饲喂系统;100%配置奶牛卧床及开展舒适度项目;100%机械化挤奶;100%为农户提供嵌入式服务。

在检测环节,伊利拥有质检品控人员3700多人,专业检验实验室70多个,从147项原奶检测到856项综合品质检测,再到1000多项供应链检测,拥有超过2000项检测标准,每年检测投入超过6亿元。

乳业的产业链条非常长。任何一个环节出现1%的问题,到消费者那里就是100%的问题。

为此,伊利从牧场选择、饲养环境到原奶运输和检测,设立8道质量关口,同时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三全质量管理体系,将质检做到极致。

在伊利的示范和带动下,过去10年,中国乳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奶牛规模养殖比例从10年前的28%提升到60%以上。奶牛产量大幅提高:目前,奶牛平均单产7.4吨,单产9吨以上的高产奶牛超过200万头。

中国规模化乳企从规模养殖场的圈舍设施、机械装备、饲草饲料、饲养管理,到加工厂的生产设备、检测仪器、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

中国乳业产品品质大幅提升。

2018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生鲜乳乳蛋白含量平均值为3.25g/100g,乳脂肪含量平均值为3.84g/100g,菌落总数平均值为29.5万CFU/mL,均远高于国家标准和欧盟标准。

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219890批次,合格率99.9%,黄曲霉素M1、铅、铬、三聚氰胺和革皮水解物等监测指标样品抽检合格率为100%。

事实是,饱受人们质疑的中国乳制品在食品30多个大类中连续数年检测合格率都是最高的。

这些年伊利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保障奶农的权益。

在产业链扶持方面,伊利探索了“四个联结”机制——技术联结、金融联结、产业联结、风险联结,有效解决了农牧民面临的实际困难。

以金融联结为例:2014年至今,伊利为牧场提供融资扶持84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发放奶款600多亿,为5000余家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融资服务,累计融资359亿元。

技术联结方面,仅2016年至2018年,伊利就帮助奶农将奶牛日单产从25.89公斤提升至27.93公斤,每公斤牛奶养殖成本从3.58元降至3.18元,帮奶农增收30多亿元。

通过嵌入式服务、SOP管理、智能管控等途径,伊利带动了超过500万养殖从业者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新冠疫情期间,伊利通过防疫指导、物资援助、疏通物流梗阻、开通融资渠道和提供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提高农牧民抗风险能力。在不到50天时间里,伊利就为上游牧场融资6.7亿元,预计全年的融资额度将突破50亿元。

当然,中国乳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6年,中国营养学会推出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建议每人每天饮奶量300ml。可是,中国人目前每人每天平均饮奶量大约只有30ml,远低于发达国家。

眼下,中国正处于从乳业大国向乳业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而这关键一步的跨越一定离不开伊利、蒙牛等大型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对中国乳业“爱之深责之切”固然没有问题,然而为了博眼球,肆意“翻旧账”,架空历史的片面、甚至带有不实和恶意成分的批评、揣测,不论对于中国乳业发展还是消费者的切身权益来说,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一一END一一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