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妈妈育儿网

坏妈妈育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亲子 > 其他 > 为什么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Godess(女神)》中文名叫《神女》

为什么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Godess(女神)》中文名叫《神女》

出处:日期:2020-11-23 10:24:22

无意间翻到了《神女》这部老电影。看完之后,才知道印象中积贫积弱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人居然也能拍出如此出色的作品,水准毫不逊色当时堪称世界一流的好莱坞。毫不夸张的说,这部电影与同一年代卓别林大师的作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时的电影技术虽然已经做到了图声同步,但很多电影艺术家还是喜欢用默片的方式来表达电影主题与情感。像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城市之光》便是此类作品中的经典。《神女》也是这种表现方式呈现给观众的一部作品。全片以钢琴配乐贯穿首尾,剧本台词均以黑屏字幕呈现,角色的情绪变化以背景音乐传达。这种艺术表达形式可以说是文字与影像的综合呈现,不同于小说,不同于当代电影,不同于戏剧,给以观众视觉听觉冲击的同时又将想象层面的情感留白还给了观众自己。对于钟情于默片的观众,可谓是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二十年代的旧上海,夜幕低垂。一个妓女等到儿子入睡后,便来到街头开始迎送生涯。一夜她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误入流氓的住所,迫不得已屈服于流氓的淫威之下,从此受他操控。为了躲避流氓的敲诈和欺凌,她想另找工作,跳出火坑,但举步维艰,流氓又以卖掉她的儿子为要挟,强迫她继续卖淫。她让儿子上学受教育,但流言蜚语使孩子饱受歧视,尽管学校校长主张不应因为孩子母亲的职业低贱而剥夺小孩受教育的权利,但最终架不住校董会的一致反对而没能挽回小孩被劝退而失学的命运。正当她想带着儿子远走高飞、开始新生活时,才发现流氓早已偷去她所有的积蓄。忍无可忍之下她杀死流氓,自己也锒铛入狱。监狱中的她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包括了她的孩子,但是在她陷入无尽的绝望中无法自救时,好心的校长来探监,告诉她他会收留她的儿子,并将他扶养成人,她会因此怀抱希望,等待刑满以期看到儿子长大成人,还是就此了结一生,避免再让儿子因她被歧视的命运?电影戛然而止,留给观众去遐想。

《神女》这部电影的剧情相当简单和流畅,单从情节设计上讲,并没有许多吸引观众的地方。但本片的艺术成就不在此,而是在情绪的渲染上。阮玲玉的一颦一蹙把女主角在外头饱受压迫与冷漠的无助感与回家后母子相相依为命的使命感传达得非常到位。她的表演对神女这一角色进行了充分的诠释,作为妓女的妩媚与妖娆,作为母亲的坚毅与果敢,作为底层苦命人的隐忍与爆发都有着形象的刻画。这部以悲情与亲情交叉渲染的老电影,至今已七十余年,尽管技术已不可同日而语,但靠着主角的表演,仍能穿越时空,打动今天的观众。

不知是什么原因,这部电影现在各个媒体上流传的版本基本上是英文版,而英文版的片名是《Godess》,用现代汉语译,为“女神”,与电影的中文名《神女》是颠倒的。这是当时中译英翻译的水平不够吗?还是找不到一个英文词来形容阮玲玉饰演的这个角色?均不是。译者正是结合了时代背景与中西文化差异给出了中英两版的片名。

"神女"这一词,在如今已经很少用了,但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中国却很普及。它最早出自战国时期楚国辞人宋玉的《神女赋》:“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披华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奋翼。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文中对神女的赞美与神往,溢于言表,也成为后世读书人对女性最直白最单纯最美好想象的代表。直白点说,这种向往这就像沈从文《边城》里得湘西小伙子看到美丽的姑娘就不断唱山歌夸赞来求偶,是一回事,是一种爱欲与倾慕的直接表达。由此可以看出荆楚之地的文化对人之天性的释放是不加以束缚的。文学作品也是不带任何杂念对美对性最单纯的歌颂。

但随着儒家思想成为中华大地的的主流,读书人对神女形象的理解也产生了变化,在“发乎情、止乎礼”的道德标准下,对性的赞美显然要比先秦时期要隐涩,甚至是摒弃的。而对神女一词的理解也随之产生了偏差。由此,读书人对更热衷于讨论宋玉另一篇《高唐赋》中有关“神女”的描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由于儒家人对美与性之间划了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因此,对于高唐赋中的这段描述就产生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差异。拿儒家的标准来衡量,此赋中神女“愿荐枕席”的投怀送抱之举为不守妇道,不合礼数。为了撇清这非礼之淫色,后世儒生慢慢地将“神女”一词曲解成了妓女,但也仅限于口传。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的经典没有哪一本对“神女”一词进行明文的正名,因此读书人谈及此词,总归会心照不宣地给这个词套上了一层不雅不正的灰纱,不再那么单纯了。而由高唐赋衍生的“巫山云雨”一词更是只剩肉体层面的理解了。

了解了背景再回到电影,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编剧给这部电影取《神女》一名了。他们对此显然是作过考究的,结合剧情,如果用《苦命的女人》,或者《伟大的母亲》这种名字的话,无法体现神女这一角色的复杂性,她是一名风姿绰约妓女,是个苦命的女人,但同时又是位伟大的母亲,值得人尊敬。神女二字形容她的身份与形象应该是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那为什么译成英文名的时候直接将女主是妓女这层意思隐去,直接称赞其为Godess(女神),不担心西方观众会在观影后对角色的定义产生偏差呢?这就不得不聊聊东西方文化根源里对待女性的态度了。虽然总体来讲,东西都是男权社会,但谈及对女性的尊重却截然不同,东方人强调女性对男性的服从,称赞女性的隐忍与内敛,而西方更多的是赞美上帝赋予女人的特有的天性,比如美貌,柔和,宽容。长得漂亮的女人,在东方可能会被形容成“红颜祸水”、“母老虎”、“蛇蝎美人”、“狐狸精”,在西方文化中却很少会对其加以这些称谓。从罗马帝国时期的克丽奥佩特拉(埃及艳后),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伊丽莎白一世,再到启蒙运动时期的蓬帕杜夫人,她们的私生活经历如果放到东方来考量,没有一个是不要“浸猪笼”的。但在西方,她们却有被当成女神来景仰,或让强大的帝国都为之倾倒,或开启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时代。西方史学界对她们的情艳史记载并不避讳,因为他们也正是依靠女性天生的一些特点周璇于各个政治势力之间,维系着平衡,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因此与东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华中对女性加以的道德禁锢沉重。

电影上映时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经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国家的民族特殊时期,也正是外来文化进行较大规模输入的时候,神女二字已开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仅代表妓女的意思,它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返璞归真,回归了最原始的意义,开始慢慢抚掉了那层灰纱,重新闪烁出令人景仰的含义。电影之所以敢取这个名字,或者要取这个名字也是结合了时代背景,向观众抛出一个问题:你是更看重这个角色的社会性卑贱,还是更看重她个体身上令人敬佩的母性美、人性美?想必在当时新文化运动已开启了十余载的中国,应该是有不少人是选择后者,尽管仍会有许多尚在麻木当中的国人只看了个悲惨妓女的故事,但必定也会有很多人会去思考、会去感动,而这,才是推动时代进步最为原始的力量。

with the start of new life for her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