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妈妈育儿网

坏妈妈育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亲子 > 3-6岁 > 俄狄浦斯情结:如何看透冲突背后的冲突才是核心

俄狄浦斯情结:如何看透冲突背后的冲突才是核心

出处:日期:2021-02-08 10:32:47

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

简单的来说就是恋母情结,复杂的来说就是一个孩子与父亲和母亲的三角关系中存在的爱与恨、好与坏等众多的矛盾关系冲突。

这个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来自精神分析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是根据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戏剧性故事中总结出的一个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用语。

弑父娶母只是恋母情结的一个极端的表现。

但是按照弗洛伊德的学说,儿童在性器期,也就是三到五岁的时候,就不同程度的出现恋母妒父、恋父妒母的情绪,潜意识中会有取代父亲或是母亲,从而独占父亲或是母亲的爱。

如果在儿童早期不能很好的引导,很可能就是未来神经病的根源。

甚至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禁止乱伦的由来是因为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父亲拥有对其姐妹和女儿独占的性权利。儿子进行反抗之后,杀掉父亲。但是由于感到罪孽深重,儿子压抑了对母亲、姐妹和他的女儿的性欲。

于是乱伦禁忌和族外婚就是这样产生了。

由于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支持以上观点,弗洛伊德的这一结论遭到普遍的质疑。

暂且不说这是否真实,但是弄懂俄狄浦斯情结背后的冲突对一家人的相处和孩子的性格成长是有非常巨大的好处的。

但是俄狄浦斯情结毕竟是舶来品,是以西方人类心灵的研究为主的。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来自西方原汁原味的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并不能直接适应。

而由陕西省著名临床心理学家张天布所著的《冲突背后的冲突》将西方的俄狄浦斯情结“中国化”,谈到从中国语境下该如何处理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存在的诸多中国式的“俄狄浦斯”冲突。

本书可以帮你找到俄狄浦斯情结背后的运作机制,彻底看透冲突背后的核心,为自己和下一代缔造和谐一生。

01

要了解俄狄浦斯情结,绕不过的一个话题就是性。

俄狄浦斯情结就是儿童在性发展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开始的。

对于幼童,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儿子是妈妈的小情人。

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现代中国的家庭中,孩子是一个家的掌上明珠,毫不夸张的说,过得“皇帝”般的生活,从而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准则。

一旦发现父母背着自己有他们两个人的亲密举动和小秘密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就会产生嫉妒心理,从而会在心理上排斥同性父母,更甚者会出现行为上的对抗。

在潜意识中会对同性父母形成竞争关系,对异性父母产生亲近、爱慕的关系。

但是由于同性的父母远比自己强大的多,也就会在竞争、反抗中害怕遭到惩罚、报复;也有在亲近、爱慕中对伦理上的恐惧。

一旦孩子对父、母、子女三者的内在关系的识别、感受、确认的能力不够,那么就会出现不完整的三角关系,可能就会导致家庭关系的不和谐。

书中说:在复杂的冲突关系中找到平衡点才是儿童三到五岁的性器期至关重要的任务。

在这个三角关系中,男孩对母亲,又渴望,又要节制欲望;对父亲,既攻击又排斥,同时还害怕受到严厉的惩罚和报复。阉割焦虑就此激起,继而还会产生强烈的内疚感。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要了解俄狄浦斯情结对孩子的重要性。

为此,作者建议:

对于妈妈,一方面要享受儿子、宽容儿子、接纳儿子对自己的依恋和渴望;另一方面还要有分寸,不能展现出诱惑。

对于爸爸,要能够接纳儿子对母亲的迷恋,不但有这个威胁,还要做好儿子的榜样,同时接纳儿子对自己的较劲和挑战的渴望。

女儿亦然。

父母应该要让孩子认清父母是夫妻的现实,谁都无法第三者插足,树立孩子对父母做事方式的认同感,走自己的路,在人生的路上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02

然而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并非仅此而已。

在近代史中,作者将东方的传统文化比作父辈,西方的舶来文化比作子辈,形象生动的解释了鸦片战斗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种集体超我,可以作为集体达成公式的、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一个规则、习惯、默契。

作者说在历史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儒家文化为了解决俄狄浦斯冲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伦理规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从四德。就是为了给每个角色一个规范的序列位置,一次得到社会的安稳。

但是这种安稳也造成了固步自封、不敢进取、不许张扬的特征,间接的导致了社会生产力落后。

当列强打进中国的时候,大部分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极度不自信,在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很多反抗传统的现象。

各类洋务运动、打倒孔家店,甚至有人极端的提出要废除汉字。

这些现象充分的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失望而发出的抱怨和愤恨,而这些传统文化是先辈们流传下来的,相当于文化上的父亲,是个当时没有他国“父亲”强的“父亲”。

于是就要彻底否定,幻想出一个理想中的“父亲”。

由于当时人们的眼界限制,认为东方的传统文化智慧教人们如何成为一个忠厚的臣子,一个贤良淑德的贤妻良母,而这些文化并没有给予人们抵御西方列强炮火的能力。

人们自然会把这份无奈和愤怒转嫁到传统文化上,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潜意识的呐喊。

但是实践证明,西方的文化并不适应东方,于是直到现在,某些中国人在文化心理认同上依旧搞不清楚是听祖宗的好还是不听祖宗的好。

作者对此作了明确的答复:去其糟糠,取其精华。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只有自己通过自强不息的自立和自信,才能找回属于我们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永远都是在不断的添砖加瓦的,祖宗尽自己的能力创造了一些东西放在那,新一代的我们吸收并认同他们所创建的内容,并变成了我们自己心里结构的一部分,而我们也在不断的创造新的东西,让下一代剔除和吸收属于他们的糟糠精华。

不管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在精神上都会有个根,那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

我们或多或少都用过这些传统文化做些我们想做的事情。

有了这些,我们就不是精神上的流浪狗。

---END--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