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妈妈育儿网

坏妈妈育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亲子 > 0-1岁 > 听到宝宝有新生儿黄疸,总令妈妈心碎,临床处理这样做!

听到宝宝有新生儿黄疸,总令妈妈心碎,临床处理这样做!

出处:日期:2020-11-27 10:24:49

初为人母的心总是特别柔软,只要一听到宝宝有异样,瞬间,就湿了眼眶。其中,最常发生在新生儿身上的黄疸,一直是让妈妈最常感到心碎的状况,因为有的宝宝必须与妈妈分开,独自在医院接受蓝光照射。其实黄疸并不一定是疾病,还请妈妈放宽心,务必配合医嘱,让宝宝的黄疸不致变得更严重!

在新生儿身上出现新生儿黄疸虽是常见现象,却也不是每个新生儿都有,通常足月儿有五、六成的宝宝,早产儿约有七、八成,可观察到有新生儿黄疸的现象。有没有黄疸,常见往往与个人体质及成熟度有关。与其看是否有黄疸,应该要看的是黄疸状况是否严重。

黄疸是胆红素增加所造成的一种现象,根据研究,胆红素是一种抗发炎物质,对人体有某种程度的好处。因此,除非是符合‘病理性黄疸’的诊断定义,胆红素轻微上升所造成的黄疸无须过度担心。

听到妈妈心碎的声音.医生先安抚情绪

不少妈妈仍沉浸在新生命到来的喜悦中,却因为医生告知‘宝宝有黄疸’而当场大哭,不断追问‘怎么办?’特别是有些妈妈历经千辛万苦后,好不容易才生下可能是此生唯一的宝宝,更是难以接受这样的信息。

在第一时间要先安抚妈妈的情绪,让她知道造成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将如何处理?预计多久会改善?如果改善效果不佳,再来会怎么做?观察妈妈的神情,主动询问妈妈所担忧的部分。多数是因为孩子要留院接受抽血检查及蓝光照射,无法待在妈妈的身边,不免对此感到担心及心疼。

新生儿易有黄疸,常见可能原因如下:

.血色素太多:血色素较高,使刚生出来的婴儿看起来红通通的。

.新生儿的红细胞寿命较短:成年人的红细胞寿命是90至120天,但足月新生儿约60至90天,早产儿更可能短至30至60天。

.肝功能尚未成熟来不及代谢:被破坏的红细胞释出胆红素,而新生儿的肝功能尚未成熟,来不及代谢这些胆红素,于是沉积在皮肤上。

.肝肠循环:有些正常经由胆道已排出到了肠内的胆红素,又再被肠道吸收回到血液内,即肝肠循环。

.新生儿吃奶量还不够:新生儿吃奶量还未上轨道,影响大小便的次数,无法将胆红素排掉,又进入肝肠循环再吸收增加,加上生理性脱水及热量不足,让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更高。

诸多因素加在一起,使新生儿特别容易出现黄疸现象。而早产儿的黄疸比例更高,是因为红细胞的氧化压力更严重以至于更容易溶血,肝胆功能更不成熟,及肠肝循环增加情形更频繁所致;至于母乳宝宝的黄疸会持续较久,推测是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影响了胆红素的代谢。

如果是正常的生理性黄疸就无须过分担心;若是病理性黄疸就要找出原因并接受治疗。所谓的病理性黄疸,是指黄疸发生时间太早(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升高速度过快,血中数值过高(总胆红素>15mg/dL或直接型胆红素>1mg/dL),或持续太久(超过2周),必须尽快接受治疗,以免血中胆红素浓度过高造成婴儿脑部的伤害。

母乳哺喂造成的延迟性黄疸.别慌!

临床上,黄疸若超过2周仍未消退,即称为延迟性黄疸,随着母乳哺育的比例逐年上升,出现延迟性黄疸及因此就医的状况也增加。对于要哺喂母乳的妈妈来说,可能又是一种压力,因为大部分是母乳喂食情况良好导致的黄疸(母乳性黄疸),少部分要考虑的是先天性胆道闭锁、感染、内分泌疾患、代谢或是基因问题。若是母乳性黄疸,则先停止24至48小时哺喂母乳,状况就能改善。就医的目的在于排除非母乳性黄疸的其他病理性原因。因此,父母对于延迟性黄疸不可过度轻视,但也无须过度担忧。

喂母乳的宝宝早期容易产生母乳哺喂型黄疸,这是因为喂母乳的妈妈约需要花上一周的时间跟宝宝互相适应,宝宝需要练习吸吮与吞咽,妈妈也需要知道母乳哺喂的技巧,在磨合的过程中难免因哺喂量不足,当妈妈及宝宝习惯了吸吮的模式后,通过吸吮刺激妈妈的泌乳量,就能达到母乳的供需平衡,所以,妈妈不要心急,把自己的心情及身体状态调适好,就是解决母乳哺喂型黄疸最重要的方法!

其实宝宝一开始的奶量并不大,妈妈不需要担心自己的泌乳量不足,若真的不够,适量补充一点配方奶,也是减少母乳哺喂型黄疸及衔接之后顺利哺喂母乳的权宜之计。

黄疸指数追追追.父母牢记出院前的嘱咐

虽然新生儿普遍有黄疸现象,但正常的新生儿刚出生时不应有黄疸。以足月儿为例,在出生后2至3天出现黄疸,平均在第4到第5天达到高峰,约在1至2周消失;早产儿的黄疸则会持续较长。

为了评估宝宝是否有黄疸程度严重的风险,通常在宝宝出生后的第48小时会测量一次(若宝宝状况明显有异,更是会提前或立即检测),足月儿的黄疸指数平均不超过1112mg/dL,早产儿的黄疸指数则不超过15mg/ dL。产后3~5天,一般足月儿及较大的早产儿多会跟着妈妈出院,较小的早产儿则还在住院中,住院期间有医护人员照顾,可随时掌握黄疸状况,反而是足月儿及较大的早产儿需要在家中多被注意,若足月儿出院时超过12mg/ dL时,就会与父母约好3天内复诊追踪,目的是为了及时诊治有问题的新生儿黄疸,请父母务必配合。

返家坐月子靠父母观察.有状况尽快就医

不少产妇出院后到月子中心坐月子,基本上,宝宝的状况有专业人员照顾,会适时掌握黄疸的状况,比较令人担心的是,在家坐月子的产妇,黄疸出现的高峰期多在宝宝出院后,为避免父母无法确认黄疸程度而导致延误就医时机,出院前,提醒父母如何观察宝宝的状况,包括:

1.宝宝如果吃得好、睡得好,醒来时有活力,通常没有太大问题。若是出现异常尖叫、躁动、嗜睡、食欲不佳、呕吐,就要提高警觉,甚至尽快就医。

2.宝宝的尿布约每4小时更换1片,每天有6片以上,每片有沉甸甸的感觉或半湿的状况,代表有喝够奶量。若是每日排尿量不足且有深黄色的尿,甚至是结晶尿,极可能是喂食不佳所致。

3. 关于宝宝的便便,往往呈现‘吃一次,解一次’的状况,喝母乳的宝宝少量多餐,一天可能有8~12次的解便,这代表肠胃蠕动正常,并对照健康手册的婴儿大便卡比对大便颜色,正常的粪便颜色为7~9号。

4.在白色日光灯下或利用自然光观察宝宝肤色,可用手指按压宝宝皮肤,若压下后再放开,呈白色为正常;若颜色转黄,则疑有黄疸。宝宝如有病理性黄疸,会从眼睛开始泛黄,并扩大到脸部,再一路往身体、四肢蔓延,请父母从头到脚观察,若颜色越来越黄,面积越来越大,代表黄疸程度持续恶化,应尽快就医。

5.宝宝的体重在1周内会有生理性脱水现象,之后,足月儿多在1周内恢复到出生体重,早产儿则大多在两周内。如果宝宝体重掉了超过10%,又合并黄疸,就要尽快就医了。出生1周后,宝宝体重会以每天约20~30克的速度增加,到满月时,整体体重比出生时约增加500~1,000克。不少父母很在意宝宝的体重是否增加,因为体重的增长攸关宝宝喝奶量是否足够,但又不像医院有专门秤宝宝体重的仪器,有时候,妈妈会先量自己的体重,再抱着宝宝秤一次,将两个数字的差距即为宝宝的体重。

这样做无可厚非,但建议1周量1次即可。有没有喂饱孩子,从大小便次数、肤色及孩子的状况即可掌握大概,不是专门量宝宝的体重计,数字灵敏度不足以做为精确判别体重的依据,希望妈妈不要受限于这样的数字,只要宝宝整体及喂养状况正常,每隔几天抱孩子都有持续变重的感觉,就无需对自己是否有喂饱宝宝感到怀疑。

6.务必确实带宝宝接受满月后的第一次健康检查,因为这时不只是接种第二剂的乙肝疫苗,也是让儿科医生再次确认宝宝是否有黄疸问题的重要时机。请父母不要忘记,满月后一定要带宝宝接受健康检查,确认宝宝没有潜在的病理性黄疸问题。

新生儿的问题,新生儿科医生最了解!不过,若妈妈坐月子的地方并不方便带有疑虑的宝宝回生产医院检查,可就近先找有新生儿科医生的医院就诊。

黄疸的检查与治疗

即使经过专业训练的儿科医生,也无法完全以肉眼判断黄疸的真正程度,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的检测工具进行才知道。关于检查黄疸的方式:

1.经皮检测仪:利用仪器在皮肤量测黄疸指数。如有异常,进行抽血检查。

2.抽血:胆红素累积的程度可从血液中胆红素的浓度观察,即为黄疸指数,黄疸指数12是指c.的血液中有12毫克的胆红素(12mg/dL)。这是最准确的检测方法,依据数值判断属于间接型黄疸或直接型黄疸。

3.腹部B超:如为直接型黄疸,最常见为肝胆代谢及排出胆红素的机制有问题(如: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等严重疾病),其他还可能是代谢、感染、或基因异常等,必须查明原因才能积极治疗。

若为间接型黄疸,目前治疗黄疸的方法有照光治疗、药物与换血;直接型黄疸则视问题决定治疗方式(如:胆道闭锁需要手术治疗)。大部分的足月宝宝多为间接型黄疸,一般来说,黄疸指数高于15mg/dL时,就会收住院进行检查及蓝光照射,蓝光照射失败即考虑换血治疗。黄疸的治疗依足月儿与早产儿各有遵循标准,即使足月儿,也因出生周数、体重、与夹带的风险而有所差异。

大部分的孩子进行照光治疗,都能得到改善,若出现极高的胆红素数值,经照光治疗无效,或病理性黄疸导致的异常状况,必须接受换血治疗。为了不让孩子的状况变得更严重,父母在照顾孩子时,保持一定的警觉性,及时就医并配合医嘱显得相当重要!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